首页>>新闻>>新闻报道

物证鉴定,精准打击野生动植物犯罪
发布日期:2018-05-10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 点击率:392

 

    不久前,中央纪委、国家濒管办给东北林业大学发来感谢信,感谢设在学校的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协助中央纪委完成对相关标本的鉴定。感谢信中说:“此次标本鉴定工作时间紧、专业性强、政治敏感度高,检测中心的专家讲政治、顾大局,充分体现了贵校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

    对于这样的评价,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主任张伟表示,这只是一次对时间要求特别紧迫的工作任务,除此以外,与多年来从事的鉴定工作并无分别。通过牙齿、角等样本及其制品就要判断出来自什么动物、是否为濒危物种,为相关案件提供审判量刑依据,这本是东北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的专家日常在做的事。

    近年,我国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打击野生动植物犯罪,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就是对涉案的动植物标本进行鉴定。如果物证被鉴定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涉案人员可能会被判重刑;如果鉴定为非保护物种,涉案人员可能会被无罪释放。

    从天堂到地狱,处罚的依据都取决于鉴定结果。东北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成立22年来,检材40余万份,没有一例失误,成为打击野生动植物犯罪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鉴定中心团队(左四为张伟) 孟姝轶摄

    技术+谨慎

    造就无错传奇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是我国首个从事野生动植物执法鉴定、检测和野生动物繁育利用监管的科学机构,是具有司法鉴定资质的鉴定单位。中心成立22年来,承接了2000多起重大野生动植物案件的物证鉴定,检材40余万份,累计案值超过120亿元人民币,从未发生一起鉴定失误。

    造就这一零差错传奇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心人员技术过硬,另一方面则是大家对于每份物证的谨慎。

    我国于1993年开始禁止犀牛角贸易,2018年开始象牙的全面禁售,在愈加严厉的野生动植物制品管制政策面前,很多人没有见过濒危野生动植物制品,更别提如何鉴定这些制品的真伪了,而检测中心的专家却有着丰富的经验,练就了火眼金睛。对此,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院长张明海说:“东林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的技术力量、人才储备、先进设备就是检测中心的强大后盾。有时我们的专家到那儿看一眼,就知道这个物证来源于什么动物,让委托单位感觉好像很简单,但其实练就这‘看一眼’的功夫,靠的却是长期积淀。”

    由于中心经常帮助海关、森林公安完成一些重大野生动植物案件的鉴定工作,有时对方会把罚没的动植物标本赠给学校作为科研教学之用。“这样来源的动植物标本,大概总价值2000万元左右。”张伟介绍说。这些动植物标本不仅为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也让见多识广的鉴定人员更加专业,形成了服务社会、社会反哺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有一次,森林公安查获了100多只死亡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飞龙(花尾榛鸡),涉案人员坚称这些都是养殖的飞龙。飞龙外表长的都一样,如何区分是养殖的还是野生的?鉴定专家金煜采取的办法是,对其中5只个体做剖检,若是养殖的,食物来源会高度一致,死亡原因也会趋同。可是剖检发现,这5只飞龙胃内容物各不相同,没有北方养殖禽类通常使用的谷物饲料,而且死亡原因也各不相同,有的曾被弄折了腿,有的被枪击。鉴定结果是这些飞龙是野生的,违法分子终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经验和技术让专家在鉴定的时候有了底气,但保证鉴定结果无错的关键还是在于谨慎。“每次做检测,我们压力都非常大。鉴定结果容不得丝毫失误,必须谨慎对待每一份物证。”张伟说。

    多年前,某海关人员提着满满一箱的查获物来到中心做复核检验,那是1万多个干燥的动物胆囊,经某检测单位抽检鉴定为野生马来熊的胆囊。走私这么大量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涉案人员很可能要面临重刑。物证是已经干燥的胆囊,仅仅根据形态学研究无法鉴定至物种,为了谨慎起见,中心通过分子生物学的物种检测技术,鉴定出这些样本来源于规模化养殖的网斑蟒,既非野生动物,也非濒危的马来熊,从而避免了一起冤案。

    如今,检测中心不仅为野生动物保护执法提供了依据,还参与到中纪委的案件查处中,多次受中央纪委、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局等委托,完成了多起“打虎”案件涉及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制品的鉴定检测。前面提到感谢信中的检测案件,就是众多鉴定中的一个。

张伟做鉴定 孟姝轶摄

    保护+利用

   助力美丽中国

    说起保护野生动物,很多“外行”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能杀、不能捕,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可是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并不是真正的保护。物竞天择,弱肉强食,动物界的杀戮是普遍存在而且必然存在的,否则就不会有生态平衡。只有保护与利用并举,才能既切实保护野生动物,又最大限度地发挥野生动物资源的多种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张伟表示:“现在,有些境外组织打着保护野生动物的幌子,向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中药下手,作为专业人员,我们要大声疾呼,传播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检测中心的专家们深深意识到,要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既不能丢了老祖宗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也不能对野蛮消耗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听之任之,检测中心团队主动探寻继承传统文化与保护野生动物的破题之法。

    2003年,中心被国家林业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指定为“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真伪鉴定机构。北京同仁堂曾两次举报市场上有假冒的安宫牛黄丸,有关部门顺藤摸瓜端掉了制假窝点。经检测中心鉴定,药物包装上的“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系伪造,为国药企业打击制假售假提供了有效依据。

    2004年,中心被国家林业局制定为“象牙制品收藏证”的制作发放机构,按照国家限额利用的要求完成每个年度的指定任务。

    2006年,中心被国家林业局指定为“对全国的濒危野生动物药材原料检验核实、登记造册和标准化封装”机构。2007年,在国家林业局等5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赛加羚羊、穿山甲、稀有蛇类资源保护和规范其产品入药管理的通知》中,中心负责对全国的濒危野生动物药材原料进行抽查和标准化封装,对保管点、责任人、数量及封装编号逐一登记造册。

    赛加羚羊、穿山甲、蛇类等均是生态、经济、科研价值极高的野生动物,其产品是传统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原料来源,但人工繁育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突破,只能依赖现有库存,使传统中医药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危机。国家努力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关系,促进野生动物保护和中医药事业的协调发展,维护我国总体利益,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检测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负责对库存原材料进行“摸底”,做鉴定、记录、标准化封装及标识化管理,逐渐解决历史遗留的原材料库存数量不清晰的问题,为国家林业局科学论证各类原材料年度消耗控制量提供依据。

 马跃做分析实验 孟姝轶摄

    监管+发声

   提升国际影响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和组织针对野生动物保护问题对我国进行舆论攻击。“我们要做的,是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参与到国际事务当中,只有参与其中,才有话语权。”张伟介绍说。为了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检测中心通过参与国际性事务,承担起了“纠偏拨正”的历史使命,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

    2008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常委会批准中国在严格条件约束下从非洲4国进口象牙60余吨。为了有效监管这些象牙,检测中心完善了象牙监管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可实现从原料、制品到市场的全程跟踪,管理部门可通过管理系统了解任何一件象牙原料所制成的任何一件制品的流向和状态,甚至可以详细到哪根象牙摆在哪个工厂的哪个货架上。2009年,公约秘书长威廉姆·温斯泰克到东北林业大学考察时表示,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于象牙的监管都没有达到如此精细的程度,这套数据库对其他濒危物种的管理也有借鉴意义。

    2015年5月,检测中心参与了中国会同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64个国家开展的“眼镜蛇三号行动”,这是针对涉及象、犀牛、虎豹、猩猩、穿山甲、藏羚羊、蛇和红木等非法贸易实施的跨洲跨国联合执法行动,是迄今为止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联合执法行动。作为行动重要环节,2015年5月29日,660.42千克象牙及其制品被集中销毁,这是来自海关总署所属的14个海关和北京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公安机关在2014年全年执法查没并已结案的物品。受国家林业局和海关总署委托,张伟作为组长代表查验专家组当场宣读了现场查验结果。

    检测中心作为唯一高校单位,因在行动中的出色表现,荣获“眼镜蛇三号行动”表扬证书,为高校争得了荣誉。

    2012年以来,检测中心参与对东南亚、中亚、非洲和南美等国的野生动物执法鉴定技术培训20余次,为上述国家海关人员做培训。中心还参与了国际刑警组织有关打击盗猎藏羚羊及其制品非法交易的工作,介绍我国打击盗猎藏羚羊的经验做法,向世界宣告中国加强藏羚羊保护的积极态度。

    2013年,中心受联合国毒品与犯罪事务办公室的邀请参与制定《象牙采样与实验室分析技术指南》,供全球法医实验室参考。

    国际野生动物法医学会2017年年会上,检测中心副主任徐艳春教授提出的关于野生动物DNA鉴定新的统计方法被认可,并与国际野生动物法医学会、联合国毒品与犯罪事务办公室、国际刑警组织等机构合作制定新的技术标准,构建全新的全球野生动物DNA鉴定数据库,替代美、欧开发的系统。这是我国对野生动物执法鉴定持有国际话语权的体现。

 
(作者: 中国绿色时报通讯员 孟姝轶 郭枫楠 记者 牟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