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新闻报道

看见身边的鸟类邻居 | 2023年全民观鸟节启动会暨北京中轴线鸟类发现计划公益论坛在京举办
发布日期:2024-01-08 来源: 作者: 点击率:1

       2023年9月25日,2023年全民观鸟节启动会暨北京中轴线鸟类发现计划公益论坛在京举办此次活动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下简称“SEE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下简称“腾讯基金会”)、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主办,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北京动物学会等机构提供支持。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公益人士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了2023年全民观鸟节系列活动大幕。

 

01 嘉宾致辞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晓勘在致辞中表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全民观鸟节是一项创意好、接地气、能参与的创新性科普活动对发挥引导公众践行生态环保理念、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共同谱写美丽北京建设新篇章将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在致辞中介绍了北京林地、绿地、湿地、沙地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情况。他表示,北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老百姓逛公园、爬山、接触自然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全民观鸟节以市民参与观察鸟类的方式切入,对推动整个全市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的保护和恢复、丰富北京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SEE基金会秘书长杨彪表示,全面观鸟在中国还处在启蒙探索阶段。SEE基金会发起全民观鸟节初衷是从城市常见鸟类的观察等为切入点,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观鸟,加强人和自然的联系,让人能够回到自然、了解自然的过程。未来十年希望通过在鸟类保护的公众倡导活动,推动100万人成为鸟类保护公民科学家,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科学的、公开的、鸟类数据中心,为各级政府的空间规划、政策制定以及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腾讯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表示,腾讯基金会一直以“践行科技向善,用公益引领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作为使命,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深度融合。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议题下,通过开发观鸟君小程序、携手 SEE 基金会发起全民观鸟节等一系列行动,运用产品的力量,让观鸟成为一种习惯,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观鸟运动中,参与到候鸟保护中行动中来,推动鸟类公民科学活动发展。

 

 

       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主席苏勇为来宾们介绍了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自2011年成立以来在鸟类保护领域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他表示,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连续三次参与支持SEE基金会《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参与推动渤海湾水鸟栖息地保护,通过“任鸟飞”民间保护网络项目开展野鸭湖湿地、北京密云水库不老屯及周边鸟类监测与栖息地保护活动。

02 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上,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晓勘、北京园林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保护监管处处长李明、SEE基金会秘书长杨彪、腾讯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主席苏勇、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金锡彬、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主任委员张正旺、北京动物学会理事长丁长青、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陈冬小共同为2023年全民观鸟节活动揭幕

03 2023年全民观鸟节活动介绍

       SEE基金会任鸟飞项目经理、2023年全民观鸟节组委会代表关磊介绍,全民观鸟节是SEE基金会和腾讯基金会联合发起的鸟类公民科学活动,在每年秋冬候鸟迁徙季开展形式多样的鸟类科普活动和专业有趣的观鸟活动,让更多人认识鸟类、参与鸟类观察活动、提交鸟类记录数据,提升全社会鸟类保护意识,助力中国鸟类数据中心建设,推动中国鸟类保护事业发展。

 

       2023年全民观鸟节以“看见身边的鸟类邻居”为主题,以“城市常见鸟类”为切入点,希望带动10万人次参与鸟类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带动1万人通过“观鸟君”小程序提交鸟类数据,共同推动鸟类保护事业。今年全民观鸟节将在秋冬候鸟迁徙季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全国联动的观鸟、护鸟、爱鸟活动。

       活动期间将发布北京、上海、合肥、广州、深圳、杭州、武汉、成都、南宁、海口十个城市的《观鸟指南》,在北京等近五十个城市举办展览、主题分享、趣味互动等多种多样的鸟类科普活动超过100场观鸟活动,其中全民观鸟节北京站还将举办以北京中轴线鸟类发现计划为主题的两个展览「互动艺术展」和「科普探索展」,包含「躺平听鸟语」街头声音剧场和「我不是空气」防鸟撞贴街区橱窗计划的艺术街区活动以及鸟类主题系列分享活动活动通过为期近四个月的多元化科普活动,让更多人与自然对话,唤起人们对城市中隐秘生命的独特感知,打造一场链接人与飞鸟的自然之旅。

 

北京中轴线鸟类发现计划

 

公益论坛

 

01 主旨演讲

       北京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有608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而鸟类在这其中又占绝大多数,得益于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这条“鸟类高速公路”上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栖息环境,北京有记录的鸟类约515种,是全球鸟类最丰富的几个首都城市之一。北京中轴线作为数百年来统领着城市功能与空间格局的文化载体,北京中轴线沿线的诸多文保单位和城市公园也承载了丰富的鸟类多样性。

 

       在此次北京中轴线鸟类发现计划公益论坛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主任委员张正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袁学军,帝都绘联合创始人宋壮壮分别就《北京鸟类多样性从何而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自然保护:以正阳门为例》、《中轴线上的大自然》三大主题进行了深度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主任委员张正旺教授系统性梳理了北京鸟类种类、地域分布特点、鸟类多样性区系构成等方面的情况,从宏观上为大家带来北京鸟类生物多样性的全面介绍。

 

       他提出,北京鸟类的多样性有三大特点一是鸟类物种多样性丰富,目前有记录鸟类达到515种;二是生存空间小,生存压力大,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强有力的保护;三是鸟类多样性是北京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党代会提出要建生物多样性之都,鸟类多样性的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袁学军副研究馆员从北京雨燕和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互动实践案例介绍入手,从微观角度带来了城市遗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示范性案例。

 

       基于“协调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让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永续利用”理念,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北京雨燕的栖息对正阳门古建是否产生影响的课题研究。通过实地勘察、实验室分析监测、实时观测、开展人工巢试验、雨燕文化的挖掘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得出雨燕栖息对古建筑没有影响的结论。同时将生态保护的理念引入了古建保护修缮当中,邀请专家和志愿者现场考察和研究古建修缮与北京雨燕保护的最优解;并建立了雨燕社教平台,提升公众参与度。开展北京雨燕的保护的课题研究成果,成为了城市遗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型案例。

 

       帝都绘联合创始人宋壮壮则从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历史发展脉络切入,对北京城市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生成体系带来深度解读。

 

       他认为,北京城市设计本身就是一个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生长的过程,北京中轴线构成要素十分丰富,自然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有时候是起到让中轴线从0到1基准点的作用,有时候是现代城市让人跟自然发生紧密联系的因素,很多时候又是为我们自然灾害,我们需要规避和防御的匀速。这些东西怎样在一条中轴线上权衡和设计,需要人的智慧,也需要人和自然共同完成这样一个过程。

 

02 圆桌论坛


       在此次北京中轴线鸟类发现计划公益论坛圆桌论坛环节,腾讯基金会高级项目总监马尧担任主持,故宫博物院行政处处长、“故宫零废弃”项目代表赵怀军,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袁学军、北京动物学会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丁长青,帝都绘联合创始人宋壮壮和SEE基金会合作发展经理曹志刚作为对话嘉宾以“自然北京中轴线:如何兼顾文化遗产保护与自然保护 ”作为话题展开探讨,包括文化遗产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遗产保护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等。

       论坛嘉宾一致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自然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之间并不矛盾,正阳门北京雨燕保护相关实践和“故宫零废弃”项目等已经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大家一致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北京中轴线鸟类发现计划相关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身边的鸟类邻居,传播鸟类保护意识,进而引导大众思考和参与到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实践。

       在西方发达国家当中观鸟人口占总人口的10%左右,但是在中国2018年的统计当中中国仅有14万观鸟人口,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一。未来,SEE基金会将在政府部门支持下携手更多公益组织、科研机构、爱心企业等相关方推动全民观鸟节常态化活动落地,为推动中国观鸟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千分之一贡献力量,让更多人认识到鸟类多样性之美,推动中国鸟类保护事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