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新闻报道

中国最濒危的雀形目鸟类——蓝冠噪鹛
发布日期:2022-06-27 来源: 作者: 张微微 刘涛 点击率:346
江西婺源是个美丽而独特的地方,历史上属于古徽州,风景如画,民风淳朴,茶香墨韵,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临浙江开化,北枕安徽黄山,是怀玉山脉和天目山脉的余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绿阔叶林发育良好,溪流纵横,乐安河作为主要河流由东北流经西南。其复杂的地势地貌和优越的水热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濒危鸟类种类繁多,蓝冠噪鹛即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

蓝冠噪鹛(黄慧琴 摄)

婺源石门村的蓝冠噪鹛(綦茗鹏 摄)

蓝冠噪鹛(Garrulax courtoisi)旧称黄喉噪鹛、靛冠噪鹛,隶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噪鹛科(Leiothrichidae)噪鹛属(Garrulax),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也被IUCN列为极度濒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物种,是我国最濒危的鸟类之一。然而,由于体型较小,以往的保护关注度一直较低,因此长期以来公众对该物种知之甚少。

一、蓝冠噪鹛的发现之路

蓝冠噪鹛最早是由法国传教士A. Riviere 1919年在江西婺源采集到标本,但此后再无发现,几乎沉寂了70多年,这段时间婺源是否还有蓝冠噪鹛生存无人知晓。直到1992年,国外鸟类保护协会一位会员在香港鸟市意外发现了1只蓝冠噪鹛,它混在来自中国大陆的出口画眉中。根据资料推测那只蓝冠噪鹛有可能来自江西婺源,于是原国家林业局开始组织专家在婺源寻找该鸟。直到2000年,郑磐基先生在婺源重新发现了蓝冠噪鹛,这一羽色靓丽、叫声婉转的雀形目鸟类才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逐渐为人所知。

二、蓝冠噪鹛分类地位变迁

 

蓝冠噪鹛学名最早是由法国鸟类学者Ménégaux 命名,国内对该物种并不了解,因此一直没有中文名字。该物种发现之后有许多学者探讨了它的分类地位,或将之列为黄喉噪鹛(Garrulax galbanus)名下作为婺源亚种(G. g. courtoisi,或支持其作为一个独立物种。直至2006年,英国鸟类学家N.J.Collar从形态学角度提出应将蓝冠噪鹛独立为一个物种,并给出了英文名Blue-crowned Laughingthrush。国内学者何芬奇首先采纳了这一观点,并将其中文名由黄喉噪鹛改为“靛冠噪鹛”。2017年,郑光美院士在《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中将该物种由黄喉噪鹛的婺源亚种改为独立物种,并根据其英文名将其定名为蓝冠噪鹛。但蓝冠噪鹛作为新种的分类地位一直缺乏形态学以外的证据,特别是遗传学证据,直至最近,江西农业大学团队的研究表明蓝冠噪鹛与黄喉噪鹛在形态学、生态学、声学和遗传学上均有显著的差异,为蓝冠噪鹛作为一个有效的独立物种提供了更为充分的证据

 Plate 1a 黄喉噪鹛Garrulax galbanus彩色插画(Godwin-Austen 1874对该物种初次描述的图示),Plate 1b 蓝冠噪鹛指名亚种Garrulax courtoisi courtoisi彩色插画(Ménégaux A. 1923对该物种初次描述的图示),Plate 2-4 黄喉噪鹛Garrulax galbanus假剥制标本,Plate 5 蓝冠噪鹛思茅亚种Garrulax courtoisi simaoensis 模式标本(图片来源:Long et al. 1994

三、蓝冠噪鹛的种群分布

除了婺源之外,蓝冠噪鹛在我国还有一个分布点,即云南思茅(现称普洱) 1956年,我国鸟类学家郑作新先生在云南思茅石头山采集到了几个未知的噪鹛标本,经比对后认为应该是Garrulax galbanus的一个新亚种,即思茅亚种G. g. simaoensis,并将其称作“黄腹噪鹛”。N.J.Collar在梳理画眉科鸟类分类地位时将其与婺源亚种一起并入蓝冠噪鹛。但此后,云南地区鲜有该物种的发现记录,何芬奇等鸟类学者以及观鸟爱好者自2000年以后在云南、广西广袤的山林和村落间寻找思茅族群的踪迹,至今仍未有发现。据云南当地的老人和捕鸟人的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年以前常见蓝冠噪鹛,而90年代以后很难再见到该鸟。2017年出版的《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正式宣布蓝冠噪鹛在云南省灭绝。至此,目前蓝冠噪鹛在我国仅剩婺源种群。蓝冠噪鹛思茅族群灭绝的原因尚不得而知

蓝冠噪鹛的分布情况

蓝冠噪鹛繁殖期在婺源的栖息环境

蓝冠噪鹛的巢和蛋

蓝冠噪鹛在孵卵(亦诺 摄)

蓝冠噪鹛给幼鸟喂食(綦茗鹏 摄)

四、蓝冠噪鹛种群现状
如今蓝冠噪鹛野外种群主要分布在江西婺源及其周边,繁殖季节分散为多个繁殖小群,数量几只到几十只不等,近年来比较稳定的繁殖小群大约有5个,有些繁殖点已经消失或转移,种群总数约有300余只。蓝冠噪鹛种群在婺源的生存首先得益于当地居民自古以来一直维系的传统田园文化与习俗,村落中保存完好的水口林、历经百年仍然健康生长的古树或古树群,是蓝冠噪鹛适宜的栖所。此外,婺源县林业局自2000年后开展的自然保护小区体系建设为蓝冠噪鹛的栖息地保护带来了积极影响,保护宣传也提高了村民的爱鸟护鸟意识,这些保护行动促进了蓝冠种群的恢复性增长。

尽管20年来蓝冠噪鹛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该物种仍处于极小种群状态,仍然没有摆脱灭绝风险。

蓝冠噪鹛婺源族群的未来是否能够应对新的威胁和更大的挑战,需要当地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上有更多的思考和权衡。传统以建立自然保护区为主的就地保护方式并不适用于这一栖息地面积小、且分布在人居环境中的物种,因此需要探索更为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来保护该物种及其栖息地。建立人鸟和谐的发展模式或许是保证该物种能长期生存的关键,而这一物种的成功保护对于其他珍稀濒危鸟类的保护会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本文作者

       张微微: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涛:国际鹤类基金会环境教育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