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协会动态

在生态道德教育暨《绿野寻踪》节目总结表彰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06-12-07 来源:本站 作者:赵学敏 点击率:289

在生态道德教育暨《绿野寻踪》节目总结表彰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赵学敏

2006122

同志们、老师们、同学们:

在中宣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国家林业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央电视台共同推出的《绿野寻踪》节目,从今年324日开播,已经连续播出节目近60期。这是一个为青少年制作的以普及野生动物保护为主题的电
视栏目,半年多来,节目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好评。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就是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对《绿野寻踪》节目和开展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并就如何更好地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发展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进行探讨。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长远大计,必须竭尽全力抓实抓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我们党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一贯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始终把这项工作当作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未成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2004326,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深入贯彻《意见》精神,在青少年的心中播洒绿色的种子,国家林业局不失时机地提出深入持久地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并印发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是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目标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明确了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又快又好地发展的目标要求,界定了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重要的基础产业的性质,赋予了生产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的重要职能。这些重大变化的实质,就是要求充分挖掘林业的多种功能,发挥林业的多种效益,不断满足社会和人们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特别要尽快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林业作为生态产品生产的主体,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治理山地、湿地和沙地,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来生产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产品。这些生态产品既十分丰富,又不可替代,主要包括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净化空气、提供淡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少噪声、调节气候等。林业要出色地履行提供生态产品的光荣职责,需要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需要有全体公民置于内心的生态道德作为保障。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整个社会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并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列为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之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等方面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持久的和谐;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和生命的家园,其他一切和谐的内涵——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都无从谈起,和谐社会只能成为美丽的海市蜃楼。当前,我国正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较低的人均资源占有量,承载着庞大的人口和快速的经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已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之一。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大力提倡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修复自然为主要内涵的生态道德,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深,生态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倡导生态道德,已成为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中,人们逐步认识到:谋求人与自然和谐,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从“治本”入手。“本”是什么?就是深藏于人们心灵的理性特别是道德意识,就是让每个人在内心中都筑起保护生态的绿色屏障,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陶冶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履行生态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本领,真正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换,达到 “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自主的境界。这正是我们竭尽全力办好《绿野寻踪》节目的初衷。生态道德教育是林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要继续竭尽全力抓实抓好。

二、《绿野寻踪》节目是赠送给青少年的一份“绿色厚礼”,是推动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成功实践

《绿野寻踪》节目开播半年多来,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在全国各省林业主管部门、各地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以及有关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园、教育研究机构等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绩。《绿野寻踪》节目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充满了童真、童心、童趣,有较强的知识性、欣赏性和娱乐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根据中央电视台收视分析报告和节目综合评价结果报告,《绿野寻踪》的平均收视率比同频道播出的其他节目高出2倍,收视效果十分显著。更重要的是,《绿野寻踪》采用了孩子们喜爱的表现形式,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较好地适应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全国小观众中赢得了一批“铁干观众”。

由于《绿野寻踪》在中央电视台这一权威媒体播出,影响力很大、传播面很广,发挥了强大的宣传教育功能。一方面,为广大青少年开辟了解野生动物保护、关注生态建设的窗口,使广大青少年萌生或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另一方面,向全社会搭建了一个展示林业建设成果的平台,通过收看节目,孩子们了解到经过政府主管部门和各方面的长期努力,大熊猫、扬子鳄、金丝猴等众多野生动物已经摆脱了濒危状态,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极大的鼓舞。同时,学到了许多保护野生动物的知识,并产生了热爱大自然、喜爱野生动物、爱护生态环境的感情,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不吃野生动物、不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正在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节目播出以来,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各方面好评如潮。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说:“这是一个培养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好节目。”许多家长纷纷来信来电,感谢中央有关部门办了一件好事,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好节目。孩子们的反响最为热烈,他们为了收看这个节目,放弃了打电脑游戏和玩玩具,还纷纷给有关部门写信表达自己收看节目后的感想,抒发自愿参与保护野生动物的心声。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战线的同志们更是一致叫好,他们说这是林业向广大青少年宣传生态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打开的一个重要的窗口,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并表示一定热情参与、积极配合把这个节目办好。为进一步扩大宣传,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对《绿野寻踪》进行了网络注册,开通了网站,并与有关出版社联合出版了《绿野寻踪》系列野生动物科普读物。同时,为加强同小观众们互动,及时了解他们对《绿野寻踪》的看法和意见,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在全国选择了100所小学作栏目固定的联络学校,开展“小小三员(小小评论员、小小通讯员、小小观察员)学校”活动,形成定期的信息反馈系统,把握小观众们的思想脉络,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呼声。

《绿野寻踪》栏目的创办,是推动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成功探索,是林业部门和电视媒体精诚合作创造的崭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成果,为加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开辟了崭新的天地。我相信,通过这次会议的互动交流、集思广益,经过各方面的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绿野寻踪》在今后的制作和播出中,一定会创造更非凡的收视业绩,一定会成为全国少年儿童最喜爱的电视栏目。我衷心祝愿《绿野寻踪》越办越好,办成送给未成年人的一份“绿色厚礼”。

三、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氛围

鲁迅先生说过,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指导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历史也一再证明,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一切先进文化总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先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包括生态文化在内的和谐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生态文化是人们不断认识和调整人与森林、人与湿地、人与海洋——人与整个大自然相互关系的必然产物,是整个自然生态人格化的具体体现。生态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包括森林文化、生态旅游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等,但其精髓表现为和谐与协调的思想,表现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学者许嘉璐先生认为,生态文化是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产业体系建设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应该成为林业建设的“第三大体系”。许嘉璐先生在这里所指称生态文化,是与我们最贴近、最密切的“森林文化”,它正是生态文化的主体。

生态文化的功能,首先表现为能够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认识并崇尚生态文化,能够指导和帮助人们从自然科学的层面上了解森林、湿地、海洋,也能从人文科学的角度解读森林、湿地、海洋,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林业两大体系建设,都是从物质层面上培育森林,修复湿地,改善荒漠化,补偿自然生态,使生态文化建立在扎实的自然基础之上。从人文的角度认识森林,则会更充分地认识到森林的价值,捍卫森林、湿地的存在价值,树立平等友善的伦理道德观和维护生态平衡的理念。“砍山三年富,山秃几代穷”,这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先民在生态文化的熏陶下所获得的启示。

生态文化的功能,还表现为能够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单纯的物质上的富有,并不能解决所有人类社会的问题。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思维活动和精神需求,包括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审美愉悦等。一切美好的生态文化产品,都可以使人赏心悦目,怡情悦性。森林以其独特的形体美、色彩美、音韵美,对人们的审美意识、性格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花卉盆景、园林小品、木竹雕刻,以自然风景、树木花鸟为题材的传说、民谚、诗歌、绘画、音乐等等,却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陶冶着人们的情操,锻炼着人们的品格,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它们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调整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生态文化的功能,也表现为能够引导和约束人们的生态行为。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导和驱动,离不开法律道德的规范和约束。如果说,法律为社会构建提供了一条规范人们行为的底线,那么,文化和道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追求的境界。先进的生态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其价值观念不仅影响人们的个体行为,而且影响一个地域、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既需要法律法规的“硬约束”,也需要生态道德的“软约束”,更需要生态文化的呼唤引导和扶正祛邪。今天,我们在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促进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进程中,不仅要坚持生态文明的执政之道,而且要以生态文化为引导、为规范,重新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准则。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与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相比还有很多不适用,特别生态文化理论进展缓慢,生产文化产品尚不丰富,生态文化的先导性、创新力、吸引力、渗透力和规范作用都没有充分地显示出来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让尊重自然、感恩森林真正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从发掘和整理文化遗产入手,根据生态建设的现实需要,对传统生态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和总结提高,在深入研究中努力构建生态文化的表达体系,并使之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有效地保护森林、修复湿地和改善荒漠化,更有利地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增强生态文化的创新力、吸引力和渗透力。生态文化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发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尽可能地创造出日益丰富、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学作品和生态艺术作品,充分展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激发人们用生态文化的先进理念来匡正自己的行为,动员起人们扎扎实实地投入呵护地球家园的实际行动。第三,要扩大对生态文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的氛围。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心中播下绿色的种子,并不断成长为正确的生态道德和生态情感,从内心中萌发出强烈的生态意识,进而转化为爱护自然的自觉行动,开出艳丽的生态文明之花。

同志们,加强生态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迫切要求,我们一定要不负使命,扎实工作,努力建设富有时代特色的生态文化,把绿色的种子撒进孩子们的心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7年元旦和春节就要很快相继到来,我代表国家林业局提前祝福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谢谢大家